1958年,工人們在十三陵水庫安裝壩頂馬路的路燈。
夜幕降臨,燈火輝煌,今天北京城的夜景常令網(wǎng)友大呼“美翻了”。這座古老與現(xiàn)代交融的城市,曾有這樣一段記憶:昏黃的路燈下,孩子們跳皮筋、扇洋畫,下象棋的老人因看不清,需要把棋子拿到眼前仔細端詳……
早年路燈像“香火頭兒”
新中國成立前,北京只有1.4萬盞路燈,很多地方夜里都是伸手不見五指,常有人掉進臭水溝去,就是東單鬧市,夜里也是黑暗世界。那時候,北京電壓不足,像天安門前東西三座門倒是有路燈,可燈光卻像個香火頭兒,行人看不清路,往往踩一腳馬糞回去。(1965年10月1日《北京日報》7版,《長安大道燈如晝》)
新中國成立后,市民要求安裝路燈、及時修理路燈的呼聲越來越高,《北京日報》就經(jīng)常收到讀者來信。1953年,《北京日報》將讀者曉谷“反映東單二條路燈壞了”的來信轉交至當時的電業(yè)局,很快,東單二條的路燈便修好了。當年,電業(yè)局還對另一位讀者反映的“在官馬司增設路燈”的建議進行了調(diào)查,最終,為那一路段增設了三盞路燈,住戶們非常滿意。(1953年4月7日《北京日報》2版,《本市電業(yè)局認真處理人民來信受到讀者稱贊》)
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北京城市照明有了很大發(fā)展,到1966年,全市路燈達到4.3萬盞。進入上世紀80年代,伴隨著首都電力供應調(diào)整,北京增加了對人民生活和農(nóng)業(yè)的供電比重,城市照明重新起步,并逐漸駛入快行道。城區(qū)胡同小巷的路燈,原來都是40瓦或60瓦的白熾燈,到1980年上半年,原內(nèi)城及外城范圍內(nèi),東城區(qū)、西城區(qū)、原崇文區(qū)管界內(nèi)已全部更換為80瓦高壓水銀熒光燈,亮度增加了5至7倍。而城近郊干道的路燈,原來使用的是高壓水銀熒光燈。到1980年5月底,北京三環(huán)路以里的干道,70%以上已經(jīng)換成高壓鈉燈,亮度比原來提高3.5倍至7.5倍,首都機場公路全部換成400瓦高壓鈉燈,亮度提高了2.5倍。(1980年7月7日《北京日報》1版,《本市路燈照明近兩年有較大改善》)
在很多上歲數(shù)人的心中,兒時女孩子們在路燈下玩跳房子、跳皮筋,男孩子們在路燈下玩彈玻璃球、扇洋畫或三角(用香煙盒疊成的)是一種美好的記憶。那時候,路燈瓦數(shù)不大,在下面看燈光甚至是昏黃的,可是這種光照卻不妨礙孩子們玩捉迷藏。大人們也喜歡到路燈底下乘涼、下象棋,因光線太暗,年紀大的人看不清棋時還要把棋子拿到眼前去看……(2000年6月23日《北京日報》12版,《胡同路燈下》)
難修理的“房上燈”
路燈是一種重要的市政設施,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,指路牌,社會特別關注。
1986年6月8日,《北京日報》2版刊發(fā)讀者來信《私人蓋房圈電閘路燈壞了無法修》,反映原崇文區(qū)營房中街以西很大一片路燈及廁所的照明燈不亮。原來,該地區(qū)法華寺街17號住戶蓋房時,將一根備有刀閘的電線桿圈入自家院里,該戶人家又經(jīng)常鎖門,刀閘無法檢修,導致路燈故障無法排除。
此后一段時間,這種情況越發(fā)嚴重?!侗本┤請蟆?000年7月25日7版《路燈麻煩事多》一文這樣寫道:一些居民房把電線桿圍在當中,形成了京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——“房上燈”。截至2000年,北京市的“房上燈”將近700個,一旦損壞,維修特別困難。而隨著電話、電視的發(fā)展,京城不少胡同里的路燈被纏上了密密麻麻的電線,指路牌,遠遠看去如同蜘蛛網(wǎng)一般。由于白天沒電,工人們只能在夜間修理,但面對錯綜復雜的各種電線,常常讓人無從下手。
上世紀90年代,機動車數(shù)量增長,汽車撞燈桿事故頻發(fā),也影響了居民用電。據(jù)《北京日報》1995年4月7日1版消息《京順路數(shù)百燈桿僅存一尊“元老”》記載,當時京順路三元橋至花梨坎這段16公里長的路共栽埋燈桿380余根,只有北皋附近的一根燈桿有幸沒被撞過,這段路的燈桿維修量已占當時全市維修量的三分之一。
實際上,僅1995年的頭四個月,全市市區(qū)、近郊區(qū)就發(fā)生了58起汽車撞壞電線桿、路燈桿事故。當年2月4日,一輛運輸卡車撞壞了南磨房地區(qū)兩根電線桿和架在桿上的變壓器,使該地區(qū)停電24小時,供電設施損失7萬多元。當年3月9日,岳各莊路口發(fā)生同樣事故,在5個小時內(nèi),近百家單位和上千戶居民不能用電。
開燈照路又照景
1997年,北京市開始實施道路照明改造工程,讓北京亮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