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九十年代開始,贛州荷包塘、蕹菜塘大規(guī)模改造;又,社區(qū)宣傳欄,2010年贛江路改造完畢。從此,這贛州城東一隅已是面目全非了。贛州歷史上著名的蕹菜塘、荷包塘大片水塘沼澤已經(jīng)消失,代之而起的是幾十棟居宅,分類垃圾亭,犬牙交錯的構(gòu)型難以分清兩塘位置,致使曲折的小區(qū)夾道成了路名。唯獨(dú)那條起自厚德路東段的荷包塘小巷,正兒八經(jīng)地依舊尚在。而我所要找尋的夜光山小巷卻沒了路牌。贛州民謠唱的,“一,夜光山,二,二碼頭,三,三康廟,四,四路口(獅姑嶺、嘶馬池),五,五道廟,六,六合鋪,七,不銹鋼宣傳欄,七姑廟,廣告燈箱,八,八境臺,九,九曲巷,十,世臣坊。” 夜光山巷屬于第一位的地名排名。翻遍網(wǎng)頁只有這個介紹,“夜光山巷位于贛州城之東,巷分二段。北段東北接贛江路西南側(cè),東南至蕻菜塘;南段東北接贛江路西南側(cè),東南接荷包塘,總長約300余米,屬居民區(qū)。據(jù)《清康熙贛州志》記載:‘夜光山,在府城東偶。’巷居夜光山,以山得名。” 隨著蕹菜塘和荷包塘的大規(guī)模建筑群的出現(xiàn),站在這水泥森林里,滾動廣告燈箱,已是分不清東西南北了。
找路,畢竟時過境遷,還是憑記憶入手吧!從贛江路入口這段,雖然沒有路牌,我也認(rèn)定是她,僅僅七、八十米長。期間還與分不清的荷包塘、蕹菜塘建筑群巷子交匯。直到末端上小坡與慈姑嶺巷相接。記憶中確實(shí)是這樣的,這點(diǎn)沒有改變。而通往南市街的另一段完全淹沒在海會路和蕹菜塘、荷包塘建筑群里了。為什么沒有路牌呢?是后來一并合并到荷包塘去了?還是丟失了路牌?如此重要的十大地名之首的名字,憑空消失豈不是丟失了地方文化和歷史淵源?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要傳承好,守護(hù)好?。〔贿^在網(wǎng)上看到老路牌,有人拍攝的。
贛江路入口的夜光山巷
這是媒體早年拍攝的夜光山巷路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