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料圖:昆明中小學生在圖書館自習室內(nèi)寫作業(yè)。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
轉(zhuǎn)變還來自同輩競爭。楊勁松介紹,南京市不同區(qū)教育水平不同,不銹鋼宣傳欄,民辦學校更是從教材開始拉開差距。當公辦學校孩子三年級開始學教育部英語教材的時候,民辦學校的孩子一年級就在學更難的朗文英語了。
公辦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要求3點半放學的時候,戶外滾動燈箱,民辦學校5點還在上課,每天多學2小時,除去假期,每年多學200小時,6年就是1200小時,孩子間的差距就這樣被拉開了。
“要想具有競爭力,至少要和別人處于比較平等的教育情況,只能額外上輔導班?!睏顒潘烧f?!爸锌?、高考,大家考的是一張卷子,考試面前沒有同情。”
當前的選拔制度下,他認為考試是唯一能把主動權把握到手上的東西。每年都有各種減負,但“打鐵還需自身硬”,對學生而言,唯一的規(guī)則只有兩個字:優(yōu)秀。足夠優(yōu)秀,以不變應萬變。
“幼年的快樂在成年之后會付出代價,而幼年吃點苦,成年以后才會享受更大的快樂?!睏顒潘烧f,“這是守恒的,沒有捷徑可走?!?/p>
在這樣的背景下,宣傳欄廠家,垃圾收集亭,每天不足7小時的在校時間和1個小時就能寫完的作業(yè)是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的。
“學校只是基礎教育,能讓孩子吃飽,但是不能吃好?!?/p>
為了讓孩子“吃好”,楊勁松改變了想法,送孩子去輔導機構“開小灶”,一開就是3個。
上一頁
下一頁
第 [1]
[2]
頁
(支持“←、→”鍵翻頁)